《理想国》《老子》比较阅读(一)
原文
《老子》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要小,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随便迁徙到远方。即使有船只车辆,也没有必要去乘坐它们;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们;让人们重新使用结绳的办法记事。
百姓的事物甜美,衣服舒适,居住安定,风俗称心。邻国之间彼此看得见,鸡狗之声互相听得到,而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理想国》第二卷节选
苏:那么很好。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别的建立城邦的理由吗?
阿:没有。
苏: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
由于需要许多东西,我们邀集许多人住在一起,作为伙伴和助手,这个公共住宅区,我们叫它作城邦。这样说对吗?
阿:当然对。
苏:那么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的人,或者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每个人却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阿:是的。
苏:那就让我们从头设想,来建立一个城邦,看看一个城邦的创建人需要些什么。
阿:好的。
苏:首先,最重要的是粮食,有了它才能生存。
阿:毫无疑问。
苏:第二是住房,第三是衣服,以及其它等等。
阿:理所当然。
苏:接着要问的是:我们的城邦怎么才能充分供应这些东西?那里要不要有一个农夫、一个瓦匠、一个纺织工人?要不要再加一个鞋匠或者别的照料身体需要的人?
阿:当然。
苏:那么最小的城邦起码要有四到五个人。
阿:显然是的。
苏:接下来怎么样呢?是不是每一个成员要把各自的工作贡献给公众——我的意见是说,农夫要为四个人准备粮食,他要花四倍的时间和劳力准备粮食来跟其 他的人共享呢?还是不管别人,只为他自己准备粮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生产自己的一份粮食,把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一份花在造房子上,一份花在做衣服 上,一份花在做鞋子上,免得同人家交换,各自为我,只顾自己的需要呢?
阿:恐怕第一种办法便当,苏格拉底。
苏:上天作证,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你刚说这话,我就想到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各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你说是不是?
阿:是的。
苏:那么是一个人干几种手艺好呢,还是一个人单搞一种手艺好呢?
阿:一人单搞一种手艺好。
苏:其次,我认为有一点很清楚——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
阿:不错,这点很清楚。
苏:我想,一件工作不是等工人有空了再慢慢去搞的,相反,是工人应该全心全意当作主要任务来抓的,是不能随随便便,马虎从事的。
阿:必须这样。
苏:这样,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它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
阿:对极了。
苏:那么,阿得曼托斯,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公民,要超过四个人来供应我们所说的一切了。农夫似乎造不出他用的犁头——如果要的是一张好犁的话,也不能制造他的锄头和其它耕田的工具。建筑工人也是这样,他也需要许多其他的人。织布工人、鞋匠都不例外。
阿:是的。
苏:那么木匠铁匠和许多别的匠人就要成为我们小城邦的成员,小城邦就更扩大起来了。
阿:当然。
苏:但这样也不能算很大。就说我们再加上放牛的、牧羊的和养其它牲口的人吧。这样可使农夫有牛拉犁,建筑工人和农夫有牲口替他们运输东西,纺织工人和鞋匠有羊毛和皮革可用。
阿:假定这些都有了,这个城邦这不能算很小啦!
苏:还有一点,把城邦建立在不需要进口货物的地方,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阿:确实不可能。
苏:那么它就还得有人到别的城邦去,进口所需要的东西呀。
阿:是的。
苏:但是有一点,如果我们派出的人空手而去,不带去人家所需要的东西换人家所能给的东西,那么,使者回来不也会两手空空吗?
阿:我看会是这样的。
苏:那么他们就必需不仅为本城邦生产足够的东西,还得生产在质量、数量方面,能满足为他们提供东西的外邦人需要的东西。
阿:应当如此。
苏:所以我们的城邦需要更多的农夫和更多其他的技工了。
阿:是的。
苏:我想,还需要别种助手做进出口的买卖,这就是商人。是不是?
阿:是的。
苏:因此,我们还需要商人。
阿:当然。
苏:如果这个生意要到海外进行,那就还得需要另外许多懂得海外贸易的人。
阿:确实还需要许多别的人。
苏:在城邦内部,我们是如何彼此交换各人所制造的东西呢?须知这种交换产品正是我们合作建立城邦的本来目的呀。
阿:交换显然是用买和卖的办法。
苏:于是我们就会有市场,有货币作为货物交换的媒介。
阿:当然。
苏:如果一个农夫或者随便哪个匠人拿着他的产品上市场去,可是想换取他产品的人还没到,那么他不是就得闲坐在农场上耽误他自己的工作吗?
阿:不会的。市场那里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出来专门为他服务的。在管理有方的城邦里,这是些身体最弱不能干其他工作的人干的。他们就等在市场上,拿钱来跟愿意卖的人换货,再拿货来跟愿意买的人换钱。
苏:在我们的城邦里,这种需要产生了一批店老板。那些常住在市场上做买卖的人,我们叫他店老板,或者小商人。那些往来于城邦之间做买卖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商人。是不是?
阿:是的。
苏:此外我认为还有别的为我们服务的人,这种人有足够的力气可以干体力劳动,但在智力方面就没有什么长处值得当我们的伙伴。这些人按一定的价格出卖劳力,这个价格就叫工资。因此毫无疑问,他们是靠工资为生的人。不知你意下如何?
阿:我同意。
苏:那么靠工资为生的人,似乎也补充到我们城邦里来了。
阿:是的。
苏:阿得曼托斯,那么我们的城邦已经成长完备了吗?
阿:也许。
苏:那么在我们城邦里,何处可以找到正义和不正义呢?
在我们上面所列述的那些种人里,正义和不正义是被哪些人带进城邦来的呢?
阿:我可说不清,苏格拉底!要么那是因为各种人彼此都有某种需要。
苏:也许你的提法很对。我们必须考虑这个问题,不能退缩。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在作好上面种种安排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要烧 饭,酿酒,缝衣,制鞋吗?他们还要造屋,一般说,夏天干活赤膊光脚,冬天穿很多衣服,着很厚的鞋子。他们用大麦片,小麦粉当粮食,煮粥,做成糕点,烙成薄 饼,放在苇叶或者干净的叶子上。他们斜躺在铺着紫杉和桃金娘叶子的小床上,跟儿女们欢宴畅饮,头戴花冠,高唱颂神的赞美诗。满门团聚,其乐融融,一家数口儿女不多,免受贫困与战争。
〔这时候格劳孔插嘴说:〕格:不要别的东西了吗?好象宴会上连一点调味品也不要了。
苏:真的,我把这点给忘了。他们会有调味品的,当然要有盐、橄榄、乳酪,还有乡间常煮吃的洋葱、蔬菜。我们还会给他们甜食——无花果、鹰嘴豆、豌豆,还会让他们在火上烤爱神木果、橡子吃,适可而止地喝上一点酒,就这样让他们身体健康,太太平平度过一生,然后无病而终,并把这种同样的生活再传给他们的下一代。
格:如果你是在建立一个猪的城邦,除了上面这些东西而外,你还给点什么别的饲料吗?
苏:格劳孔,你还想要什么?
格:还要一些能使生活稍微舒服一点的东西。我想,他们要有让人斜靠的睡椅,免得太累,还要有几张餐桌几个碟子和甜食等等。就象现在大家都有的那些。
苏:哦,我明白了。看来我们正在考虑的不单是一个城邦的成长,而且是一个繁华城邦的成长。这倒不见得是个坏主意。我们观察这种城邦,也许就可以看到 在一个国家里,正义和不正义是怎么成长起来的。我认为真正的国家,乃是我们前面所讲述的那样——可以叫做健康的国家。如果你想研究一个发高烧的城邦也未始 不可。不少人看来对刚才这个菜单或者这个生活方式并不满意。睡椅毕竟是要添置的,还要桌子和其它的家俱,还要调味品、香料、香水、歌妓、蜜饯、糕饼——诸如此类的东西。我们开头所讲的那些必需的东西:房屋、衣服、鞋子,是不够了;我们还得花时间去绘画、刺绣,想方设法寻找金子、象牙以及种种诸如此类的装饰品,是不是?
格:是的。
苏:那么我们需要不需要再扩大这个城邦呢?因为那个健康的城邦还是不够,我们势必要使它再扩大一点,加进许多必要的人和物——例如各种猎人、模仿形 象与色彩的艺术家,一大群搞音乐的,诗人和一大群助手——朗诵者、演员、合唱队、舞蹈队、管理员以及制造各种家具和用品的人,特别是做妇女装饰品的那些 人,我们需要更多的佣人。你以为我们不需要家庭教师、奶妈、保姆、理发师、厨师吗?我们还需要牧猪奴。在我们早期的城邦里,这些人一概没有,因为用不着他们。不过,在目前这个城邦里,就有这个需要了。我们还需要大量别的牲畜作为肉食品。你说对不对?
格:对!
苏:在这样的生活方式里,我们不是比以前更需要医生吗?
格:是更需要。
苏:说起土地上的农产品来,它们以前足够供应那时所有的居民,现在不够了,太少了。你说对不对?
格:对!
苏: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来;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制地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
格:必然如此。苏格拉底。
苏:格劳孔呀!下一步,我们就要走向战争了,否则你说怎么办?
格:就是这样,要战争了。
苏:我们且不说战争造成好的或坏的结果,只说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战争的起源。战争使城邦在公私两方面遭到极大的灾难。
格:当然。
苏:那么我们需要一个更大的城邦,不是稍微大一点,而是要加上全部军队那么大,才可以抵抗和驱逐入侵之敌,保卫我们所列举的那些人民的生命和我们所有的一切财产。
《老子》第八十章
《老子》的这一章内容常常被认为是开历史的倒车、反对科技进步,因此长期以来被学界批判。但是我在此提出另一种可能的解释:老子在本章提倡的并不是生产力极度落后、文化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这种解释并不是空口无凭:既然“不用”器具和武器,那为什么要提及呢?因此,我认为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经过文明的发展之后再次回归自然的生活。人类初期阶段,没有这些器具也没有文字。后来人们创造了这些东西,经过一个阶段后,发现这些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增添了矛盾与战争。用某位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一种过程。这种观点与学界以往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看山不是山“这一阶段在学界以往的观点是没有的。
这也对应了老子在二十八章提到的”复归于婴儿“的状态。这种婴儿的状态,绝不是没有知识的初生婴儿,而是“婴儿——成人——婴儿”的大智若愚的婴儿状态。同样,“小国寡民”看似原始社会,在我看来则属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会。
除此之外,老子反对人们交往的原因也需要进一步阐释。第一是为了避免摩擦和战争,《史记·楚世家》记载吴国和楚国边境上的两个小孩为了争采桑叶而发生争斗,后来逐步升级,竟然导致吴楚两国打了一仗。从“楚乃恐而城郢”来看,恐怕规模不小,而这次的起因竟是为了桑叶。
二是为了避免攀比。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的幸福感并非来自自己的成就和名利,而是来自比较。而这种比较是交往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庄子·秋水》中有一则寓言:井蛙原本很快乐,这是由于其和螃蟹、蝌蚪相比更加地自由;但后来它遇到了海鳖,了解到了大海,这快乐感便顿然消逝。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遇到海鳖,井蛙会快乐过完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隔断人与人之间交往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否认老子用心善良。而理想社会也正是《老子》本章为人称道的特点。
《理想国》第二卷节选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本段文字的开头——也就是前提条件就与《老子》有本质的矛盾。我们在此先就《理想国》进行简析。
《理想国》的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一个典型的公元前5世纪欧洲城邦的成型过程。欧洲文化起源于在我之前的《虚时间的往事·地中海·前世》中所写的克里特文明以及迈锡尼文明,但迈锡尼文明我没有具体了解过,因此在本文中不会提及。《前世》中提到过克里特文明在克里特岛上形成、发展,该文明的特点是无严格等级制度、商业发达。这种特点遗传给了千年之后的古希腊文明。由于这种文化的熏陶,《理想国》将交往与商业作为了建立城邦的基石。
也正由于这种交往,也因为欧洲大陆上的希腊一带可供农业和牧业发展的田地和牧场并不能满足内需,所以这种城邦的规模势必不可能大。历史也通常将这种城邦用“小国寡民”来形容。也正因为这种无法自足的境况,所以需要军队来保卫交换获得的物品。这也是为什么柏拉图写道”如果我们想要有足够大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势必要从邻居那儿抢一块来;而邻居如果不以所得为满足,也无限制地追求财富的话,他们势必也要夺一块我们的土地。“
比较阅读
两种社会的共同点是小国寡民。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是为了给自给自足提供支撑,中原资源丰富,但如果人口过多,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但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是因为资源较少,无法支撑过多的人口而自然形成的城邦。
同样是”小国寡民“,为何形式如此不同呢?由于中原大地有大量适宜农业耕种的土地,所以老子提倡的是自给自足的稳定生活,可以在保障生存的情况下做到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希腊附近这种土地较为稀少,无法实现自给自足,所以希腊的城邦发展了海洋工商业,将生存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相互往来,相互贸易。
两种各有特点,也有区别,这种区别本质上还是因为孕育两种文明的地理环境不同。而这也许,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华何以为中华。
参考文献
《道德经全本全注全译》中华书局,老子著,张景、张松辉译注
《理想国》译林出版社,柏拉图著,张竹明译
《千年一叹》作家出版社,余秋雨著
《关于RSGC2-18哲学观点的看法——纯学术》 Voyager2
This post belongs to Column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华何以为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