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20220116张志逸
(我真的希望有人能认真看完)
先来一首诗:
一段粉饰太平的年间。
一处暗潮汹涌的湖面。
京城中,“高太尉”颠倒黑白、祸乱人间。
四海内,“林冲”们宁有种乎、夜奔梁山。
七二地煞三六天罡,”祸乱一方“”生灵涂炭“!
百单八个好汉震撼朝堂,不仅仅凭着一方天险。
一二三次禁军惨败山旁,哪只是因为不敌“神仙”!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好汉。软硬兼施,逼其招安。
待到数年后——
高俅仍然是那个高俅,童贯仍然是那个童贯。
而那地煞天罡的好汉,已先后离开了世间。
仍是那个粉饰太平的年间。
仍是那个摇摇欲坠的江山。
田虎王庆仍然存在,
一个”方腊“倒下,又有千千万万个”方腊“站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但是在那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只有那么寥寥几段。
”但是很精彩啊!“
转眼间
当年繁华已逝,过眼云烟,沧海桑田
百姓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百姓。
梁山仍然是那个水泊梁山。
在那个郓城旁边把这个故事传播四海,流传人间。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正文
水浒传这本书是施耐庵写的,后面又有罗贯中将它编辑并且完本。这本书的文学常识已经印在语文书上,无需赘述。
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拜读过这部名著,也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那什么宋江的忠义,李逵的冲动,花荣的箭术如神……这些东西现在去那些作文的书上都有,可以称得上是一句“前人之述备矣”了。
这个暑假我又回看了一下这本书。这一次阅读,我已经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了。作为一个已经三刷这本书的人,我已经将108个好汉什么的烂熟于心。这个读后感我也决定写一点不一样的,一点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
水浒传的故事是有原型的。在宋徽宗时期,朝廷下令将一切山川河流收归国家所有,纳重税。这无疑惹怒了那些依靠水为生的人,况且他们原先已经被朝廷盘剥得一穷二白了。梁山泊的宋江带领三十六个好汉起义,转战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最终被官军俘获招安,宋江想要东山再起,然后被杀。
在《宋史·张叔夜传》中是这么记载的:“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 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这是对宋江最为详细的记载。而水浒传中其他那些梁山好汉,可以说是在史书中毫无音讯,完完全全是神秘人。
而同时,水浒中的另外一群人,如高俅、蔡京、童贯等人却在史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并且大家注意一点,刚才那段记载中,朝廷(古代史书往往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立场)管宋江他们叫做“贼”。所以在正统的史书中,这只不过是一场北宋末年的平平无奇的农民起义,远不如同时间的方腊起义。或者说,如果没有《水浒》,我们现在可能都没有听说过宋江这个人。
但是群众的立场往往和统治阶级是不同的。老百姓将宋江的事迹变成了话本在民间传唱,一代又一代传唱下去,又加以润色,最后成就了这一本宏篇巨著。
用另外一种说法,施耐庵、罗贯中只是水浒传的编辑,而这本书真正的作者,是那些说书艺人、平民百姓。在他们心中,宋江他们并不是什么山野土匪,而是反抗朝廷的绿林好汉。
这两种说法迥异,哪个人才是对的呢?
“正义与邪恶只是相对的,掌握话语权的人能一手定义一切。但是历史发展证明,掌握话语权的团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人民对于一个人的正邪定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定义——相对绝对的定义。”
——(当代)张志逸
史书的价值是什么?是他的可信度。没有人会真正的用一种绝对客观的语气去记载历史,在统治集团眼中,水浒好汉就是一群桀骜不驯的亡命之徒,但是在老百姓眼中,他们是一群真正的英雄君子。
而历史往往能证明,人民群众的力量是相当可怕的。这一次也不例外——你看你周围的人对梁山泊好汉的看法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
或者可以说,《水浒》这本书的诞生是必然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是带有必然性的。就算后来的皇帝穿越回去把施耐庵杀了(水浒是一本禁书),没有施耐庵,也有一个张三、王大锤把这本书给写了,但是文笔就不一定了。这本书这么出名,就是因为绝大多数的读者——老百姓——喜欢,他们喜欢,统治阶级再怎么禁,也是无用功。
好了,说完了对这本书背景的看法,我们来说一说书中的情节。
当时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的每个梁山好汉都特别厉害,武艺高强,甚至都把一张武松打虎的画挂在了我的书房里。我沉迷于里面的每一次战斗,那些好汉们舞刀弄枪,各显神通,我也看得十分尽兴。
过了这么多年我又一次看,我已经不对那些打斗情节感兴趣了。说一句真话,我认为水浒对打斗情节的描写虽然说精彩,但是大多数情节仍然是在交代各个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像真正的对决,比如“没羽箭飞石打英雄”那一段“套路味十足”,就是暗藏石子,一下扔出去,人家就倒地上了。
当然我也不否认施老先生对于这种情节的描写,比如武松打虎,那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我认为实际上水浒真正描写的并不是那些好汉们怎么打架,怎么揍人,而是在描写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
我认为这里最经典的人莫过于林冲。林冲在108个人中背景虽然比不上柴进这种,但是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身份肯定比宋江、李逵这种人要高上很多。林冲犯了什么错吗?没有。林冲只是因为高衙内看上了他的老婆,想给他带个绿帽子。
这冤么?冤大了!林冲在水浒传中算是比较老实的一种人,并不会像李逵那样成天喊打喊杀,遇到有些事也基本上都会选择忍耐。就像他一开始上梁山,被王伦排挤,他仍然兢兢业业一声不吭,可以说是很好相处的。
任何男人都不会接受这种待遇,林冲也不例外,所以他被高俅陷害,然后一路上又是董超薛霸两人要杀他,幸亏得到鲁智深救助。林冲也放过了两个人,到了充军地点,又是被陆虞侯买通官员要害死他,随后又得知家人已经被逼的全部自杀了,一气之下雪夜上梁山。
林冲犯了什么错?他什么都没有犯,他也没有得罪什么人,连董超薛霸这种想要加害于他的人也被他饶了一条命。那他为什么会上梁山?
其实纵观整本书,林冲是前期最不应该落草为寇的人(后面像安道全就是被逼的不算)。没有人拿着刀说“上山和命二选一”,逼他的是谁?是高俅,是那些腐败的统治阶级,他们一手遮天将一个本来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逼成了反贼。
或者对于林冲我完全可以引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
同样的还有武松,跟林冲境遇类似。潘金莲和西门庆联手毒死了武大郎,又堵塞言路让他无法上告。西门庆何许人也?武松何许人也?通过正常渠道诉讼,最先吃不消的一定是武松。他也被社会现状所逼,为大哥报仇然后充军,引发了之后一系列剧情,然后兜兜转转上了梁山。
其实还有很多人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上梁山的——统治集团不公的逼迫。当然也有自己本来就是抢劫的去梁山另谋高就。
在68回是书的一个重要节点(我认为的),曾头市没了。梁山泊也开始形成了体系,有了自己的军队等等,也开始与朝廷正面对抗。这并不是从大聚义开始的,早在这时候了。
当时我看的时候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宋江要接受招安?其实想了想,可能宋江一开始上梁山就已经做好了招安的打算。我并不是什么支持阴谋论的人,当时从历史来看农民起义遍地都是,柴进进入禁院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宋江被列为“四害”之一。朝廷是想要接受招安的,宋江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水浒传中108个好汉大多原先都有一份正经工作,一登场就是全职强盗的很少,招安的心情固然强烈。
双方一拍即合,好啊,成交!
但是朝廷最终并没有像宋江他们原先所想的那样厚待他们。先是打辽国,又是打方腊,在120回本中还要打田虎王庆。好汉们死的死,伤的伤,病的病,散的散,最后只剩下了36人,还被朝廷拆散了开来。
这里仔细观察一下,朝廷封赏其实是明升暗降。好汉们在被封赏之后其实都被剥夺了兵权,无法自己指挥军队,原先从梁山泊带下来的那些人马怎么样了书上好像没写,估计是被收编或遣散了。宋代武官对朝廷军队指挥度是很低的,这里不做赘述,地方长官更甚。朝廷对于这群好汉们的防备一刻未停。
况且其他的官员也容不下他们,宋江李逵卢俊义不就先后被害死了么?柴进、阮小七也被排挤出官场。他们即使招安了,也不被官场所容。这么看,归隐江湖的燕青、公孙胜,或者去海外当国王的李俊、童威、童猛,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一个石头被扔进了水面,掀起了一阵波澜,又平静了下去。
有幸去过梁山泊,在今天山东寿张县境内。由于泥沙淤积已经小了很多,但是水面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平平静静。那些书中的人已经先后逝去,而梁山泊还在那默默挺立着。
宋江这个石头被扔进了水面,掀起了一阵大水花,然后又慢慢平静下去。
故事完结了。
108个好汉都走向了自己命运的归宿。
但是故事真的完结了吗?
历史上宋江起义失败后并不是农民起义的低潮,反而农民起义越来越多,愈发不可收拾。京城里高太尉、蔡京、童贯仍然作威作福穷奢极欲压榨百姓。东北辽国境内出现了一支势不可挡的军队,他们有一个名字叫做“女真”。
宋朝在这个内外一团乱麻的环境中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
汴梁被金军攻破了。
一切划上了一个句号,结束了。
This post belongs to Column 「随便的道德文章」 .
wind
Author 2021-08-31T10:33:17Z《论一个人可以在无聊的时候干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