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所著。这本书在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曾经把它当作一本研究书籍,后来随着阅读我才明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形态小册子。

了解一个国家先要了解其政治体制,了解一个社会当然也要了解其社会结构的构建。

中国在近现代工业化之前一直都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在这一个农业社会,最为基层的单元——乡村,自然是贯穿了中国人的生老病死。小农社会中,一个乡村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可能从未出过自己生长的村镇。往往只有原先的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的时候,人们才会离开故土,去远方开荒。因此,本书中也已经说了,中国的社会就是静止的。

在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各个地方除了游牧就是种植,小农经济是世界的常态。在一个个可以互相隔离的村镇中,你家的地盘又不会比我家的地盘多种出多少东西,这就造成了乡村之间的隔离,进而引发整个国家的撕裂。就像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这就是小农社会的最好写照。普通的一个县官,对于下面的百姓就是类似于皇帝的存在。“破家的知府,灭门的县令”所言非虚

中国几千年一直保持着统一的国家,自秦朝以来,中国虽然有过战争与分裂,但是所有统治者心中都有着统一中国的梦,其实就依靠两样东西:一种是道路,另一种是文字。

而在书中《论文字下乡》一文中已经提到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熟人的社会间是不需要文字的。而另外一个东西,道路,其实并不能独自发挥作用。历史上比如罗马帝国,修筑很多道路,但是最终仍然是分崩离析。

文字这个统治工具,要对不需要他的不同百姓起到统治作用,那它在中国就选择了一个载体:礼。礼仪这个东西并不是被个人杜撰出来的,比如孝顺,诚信,那是全世界人民都具有的美德。但是把礼仪给规定下来(比如《周礼》),那中国就是一个特例了。

这就可以串起来了。那些贵族,后来变成了乡绅,就是书中所说的长老,他们是懂得文字的。在乡民中,任何有矛盾的事情都可以找他们来进行调解,这就是人治,或者是书中说的“礼治”的体现。礼并没有什么明文规定,虽然大家都有概念,但是具体怎么样,赏谁罚谁,终究是那些长老说的算。

而县令代表的皇权,在乡土社会中和这些乡绅形成了一种合作的关系。古语云“皇权不下乡”,对于乡民,他们并不用去关心现在的朝代,他们只需听从自己的长老即可。长老维持着礼,这是传统,而礼仪中又强调了对于君王的服从,因而形成了所有乡民对于国家的服从。同理,古代的三纲五常,更是明文规定了各种分明的等级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社会中就出现了“差序格局”。

所以我们提到那些蛮族,我们说他们是“化外之民”,就是不服王化。所为王化,其实就是礼。可见古代的中国礼的影响。而维持礼的长老们则来自“士”,这士的选拔就不是乡土社会的范围了。

所以在古代科技条件不发达,交通条件不好的时候,乡土社会是十分保守的。因为长老这些乡村中实际上的统治者,他们就使用经验去处理问题。一代代的经验积累下来,就是传统。而文化,本身就是传统。

因此,因为文字的不必要性,所以文字在百姓中转变成为了礼,而礼又催生了传统,最终形成了文化。

但是,工业革命的到来打碎了传统的社会。工业化让许多小农经济体破产,人们纷纷往工业中心去发展。而文字下乡,也随着工业社会对于人们文化水平的要求一步步推行了下去。工业化带来的科技飞跃使得人们走出了乡村,看到了更远的世界。而那个1947年的乡土社会,也随着之后飞跃的70年烟消云散了。

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

This post belongs to Column 「随便的道德文章」 , and Column 「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华何以为中华」 .

0 comments
latest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