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后一点,让我想到了《小国寡民》一段的内容: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没错,正如您所见,老子也是反对科技进步的,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证明

但是,我想说,正式层出不穷的进步(包括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使人类不断踏上新的山顶,看到山那边的景色,也许是海,也也许是地狱。

海激发了人们扬帆远航的渴望,直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踏上海水高山——详见刘慈欣《山》

如果人们不探索,不登山,则与蝼蚁同,便无法成就意义。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包含了一种信仰,即只有对于真理的渴求,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才能有意义,不枉活一世。

这样的理想社会,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中,人们每天白天辛劳工作,晚上读书以自娱,为的是白天生产实用价值,晚上获取精神价值。

与桃花源和寡民之小国不同,这样的社会是进步的,是不断增强的,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这就足见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与西方不同。

中国人起源于两河之间,可以说是华夏版美索不达米亚。农业文明自然产生了。

农业需要定居,需要稳定的社会,因此桃花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因此我们民族的青春志,是黄河两畔的田园牧歌,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深情吟唱

而西方人的精神,奠定于地中海。

那片广袤的海,使克里特人最早踏上了远航的船,一边探索,一边寻找。

雅典人站在海边礁石上,看着慵懒的阳光洒在碧蓝的爱琴海上,波光粼粼。海上,来自特洛伊、斯巴达、柯林斯、那不勒斯、叙拉古、迦太基的帆船千帆竞发,杨帆乘长风破万里浪。

因此他们是大海的儿女,由此产生的海洋工商文明,形成了西方版的小国寡民——城邦。

但城邦之间,是互相往来的,是互相贸易的,也是不停地产生新的什伯之器,以交换商品的。

因此他们竞争激烈,互相攻伐,但却在其中,生生不息。

因此西方人的理想社会是乌托邦,作为岛国,它可以向外派出庞大的贸易舰队,横渡大洋,畅游世界。

人民会自己生产创新,以卖个好价钱。

因此西方日新月异,中华树大根深;罗马黯然神伤,汉唐源远流长。

也许,这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华何以为中华。

0 comments
latest

No comments yet.